焦虑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一方面,焦虑状态下身体应激反应被激活,使心脏负担加重;另一方面,长期焦虑还会导致睡眠不足、过度进食等生活习惯,间接危害心血管健康。日常可通过合理安排作息、培养兴趣爱好来调节情绪。

当处于焦虑状态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能加快心跳、升高血压的物质。心脏持续快速跳动、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还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脂质更容易沉积形成斑块,进而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风险。同时,焦虑还会引发心律失常,干扰心脏正常节律,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焦虑还会通过影响生活方式间接威胁心血管健康。长期焦虑往往使人难以保持规律的作息,睡眠质量下降,而睡眠不足会破坏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此外,焦虑情绪可能导致食欲变化,部分人会因焦虑过度进食或偏好高盐、高脂、高糖食物,造成体重增加、血脂异常等问题,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如果患者想要降低焦虑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尝试多种方式调节情绪。比如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缓解焦虑情绪。也可以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在感到焦虑时及时调整状态。另外,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与亲友沟通交流,分享感受,也有助于减轻焦虑,维护心血管健康。
2025-06-3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