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慢性病患者为何易抑郁?

慢性病患者易抑郁,是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慢性病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损害的疾病的总称,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其病程长、治疗复杂、易反复的特点,会从多方面对患者身心造成影响,显著增加抑郁发生风险。


慢性病常伴随神经内分泌失调,如长期高血糖、高血压会损伤神经和血管,影响大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而这些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至关重要,失衡时易诱发抑郁。同时,疾病导致的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长期干扰睡眠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加重身心负担。心理与社会层面,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接受治疗,面对疾病带来的身体功能下降、工作能力受限甚至经济压力,易产生焦虑、自卑、无助等负面情绪。


对此,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慢性病进展,如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遵医嘱使用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等药物稳定血压。针对抑郁症状,可使用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情绪;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对伴有疼痛等躯体症状的抑郁也有疗效。心理治疗同样重要,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和自身的负面认知,增强应对能力;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倾听和疏导,缓解孤独感和心理压力。


慢性病患者应注重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规律作息,培养兴趣爱好,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争取社会支持。定期进行心理评估,若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倾向,及时就医干预。家属和社会也应给予更多理解与关怀,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心态,共同降低抑郁发生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2025-06-3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