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

董漪

文章1 阅读量18008

介绍:主治医师

与时间赛跑!卒中后认知障碍威胁下的老龄化中国

3 18008 1年前

  

何为痴呆.png


  当青春逝去,年轻的诗人们感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当韶华渐老,诗仙亦无可奈何: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1世纪的中国,当经济腾飞的翅膀鼓舞着每一位激昂奋进的年轻人时,总会有意外牵绊住他们前进的脚步,正在飞奔的他们不经意间忽然发现,曾经以为永远健康的父母老了——当年英明神武的帅气老爸与漂亮妈妈开始遭遇病痛的折磨,身手不再矫健,思维不再敏捷,脚步开始蹒跚,而当多年的辛勤劳作之后,这些细小的病症的开始侵蚀老龄人群的肢体健康,而其中最令人心焦的,就是卒中后认知障碍。

  这种令人烦恼的疾病如同驱之不去的梦魇,不仅治疗难度极大,且病程难以逆转,希望渺茫,且花费巨大,常常带来家庭经济危机,与此同时,看护一位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需要一位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付出空前的体力劳动与心力交瘁。

  当老龄化社会逐渐到来,我们如何避免成为既“瘫”且“障”的认知障碍人群?对于已经出现早期危险因素的人群,我们应当如何降低出现认知障碍的几率?身为子女,又该如何给可能面临认知障碍威胁的父母提供尽可能完善的看护及生活建议呢?

  反“瘫”莫忘治“障”

  2017年5月东方心脏病学会上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显示,中国目前的心血管病患者数量达到2.9亿,心血管相关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肿瘤及其他疾病,成为城乡居民疾病的首位死亡因素,占比超过40%,且仍处于增长之中,每年医疗机构中,仅仅因心脑血管住院消耗的费用就超过700亿元。而其中每年的新发卒中患者即高达250万人,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卒中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也有专家将其称之为“健康2030的最大威胁”。

  卒中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高昂的手术费用,愈后康复及各种卒中后遗症才是真正的无解难题。

  卒中后认知障碍(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指在卒中这一临床事件后 6 个月内出现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然而,以往临床关注重点多集中在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忽视了这方面的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漪博士在接受XX采访时表示,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显著缩短卒中患者的生存时间,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临床中需特别重视PSCI。

  随着类似患者数量的逐年增长,国际上也早已注意到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高发,治疗正在从单独的防“瘫”转向全程治疗与看护。

  2015年,Hachinski教授在2015年的“世界卒中宣言”提出,“卒中后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6年,国际卒中会议提出,需将认知障碍和卒中干预策略进行整合的理念。

  2016年5月,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美国卒中协会(ASA)联合发布了《成人卒中康复指南》,建议所有卒中患者出院前进行认知障碍筛查(I级推荐)。

  2017年6月,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多位中国卒中和认知领域专家多次讨论并共同撰写《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呼吁所有临床专家尤其是心血管专科及神经内科专家需要高度重视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进行规范管理,强调卒中患者的早期筛查评估,规范诊治用药或者及时转诊管理,综合管理卒中患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董漪博士坦言,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面临空前的照护压力,一名女性劳动力甚至无法单独照看一个认知障碍患者并完成洗澡、翻身等重体力工作,需要额外雇佣照护人员,从而对家庭成员关系及家庭经济结构造成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认知障碍患者还会对看护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少老年患者肢体活动受限,思维迟缓,性格执拗, 时而哭闹如孩童,时而痴傻如呆木,照护难度大,相当一部分认知障碍患者家庭存在反复更换保姆的情况。

  董漪博士以为一名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洗澡为例。正常情况下,辅助一名行动迟缓的老人洗澡,一名女性即可胜任,而对于部分性格执拗、喜怒无常的男性患者而言,2名看护人员都未必能够完成这一“重任”,看护人员不仅需要克服上体力上的巨大付出,还必须面对老人的行动、言语刺激,以及时刻萦绕的失败感,从而导致看护失败,患者生活质量低下。

  “卒中后认知障碍首要的挑战在于心理,家庭成员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及对策,分配工作与家庭时间,同时做好经济方面的储备。” 董漪博士提醒。

  卒中后认知障碍:还有哪些挑战?

  由于方法及标准的不同,不同研究统计出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一直没有定论。有学者在剔除卒中前即存在认知障碍的人群后认为,卒中后发生认知障碍的概率在30%左右。然而无论是20%,还是30%,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和家庭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

  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除了抢救之外,快速开通血管之外,最麻烦的就是预防复发。首次卒中后六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卒中再复发后,死亡率和致残率要比第一次更为严重,对于卒中患者而言,其中有 25%的比例因为复发而导致死亡,并且这一比例随着抢救技术的进步,二次卒中、三次卒中,甚至四次、五次卒中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这也就意味着,这一部分人群所面临的认知障碍风险成倍上升,而未能及时康复及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ND)患者将逐渐发展为卒中后痴呆(PSD)。

  有研究报道,PSD患者的病死率较非痴呆的卒中患者显著增高。以5年生存率为例,卒中后痴呆患者仅为39%,而同年龄未出现痴呆的卒中患者的生存率为75%。2013年发表的一篇关于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流行病学的汇总分析显示,我国PSCIND患者1.5年的病死率为8%,而PSD患者1.5年的病死率则高达50%。

  董漪博士认为,对于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疾病进展不可逆。董漪博士透露,与骨折、炎症、部分肿瘤患者等可通过治疗康复的患者不同,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呈现出明显的不可逆趋势;对于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而言,认知功能如行动能力、认知能力、记忆力等能力会如流水一般逐渐丧失,治疗及康复可减缓流失速度而无法阻止记忆流失,且治疗效果难以监测。

  第二、药物研发困难。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将β-淀粉样蛋白沉积作为认知障碍的病因进行研究,但频频遭遇失败,近年来这一病因理论也在遭遇挑战,在病因尚不明确时,药物研发自然研发难以为继。尽管有礼来等一大批公司前赴后继投入巨资进行研发,但多年来,神经内科对于认知障碍患者依然还是依靠逐渐胆碱酯酶抑制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脑代谢赋活药物等种基础药物进行治疗。

  第三、经济成本高昂。正如前文所述,一位认知障碍患者需要至少消耗一名青壮年劳动力进行看护,且力气较小的女性并不适合进行帮助患者洗澡、搬动患者,制止患者意外举动的能力,对于家庭成员关系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令照护者倍感沮丧,挫折感巨大;若进入专业养老机构,或者专业看护人员,则成本更是巨大,普通城市家庭难以承受。

  亲人有了卒中后认知障碍 你能做这些事!

  然而,尽管卒中后认知障碍治疗难度极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袖手旁观。

  董漪博士建议,根据最新发布的《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在患者发生卒中事件后,无论是家属还是医生都应当高度重视认知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及时识别PSCI高危人群——即那些在采集病史(患者或家属报告)或临床检查过程中(有经验的医生)发现存在显著的认知、感知或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卒中患者,必要时进行认知量表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早期认知障碍。

  “2016年AHA/ASA成人卒中康复指南推荐临床上对所有卒中患者出院前均应筛查认知状态,而最新的专家共识则进一步强调了对于高危个体及早期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的重要性,对于有条件的卒中住院患者,一定要尽早进行,并在间隔3-6个月后进行评估随访,以评估认知障碍进展,” 董漪博士说,“简单认知评估量表、精神状态检查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评估手段均已非常成熟,而结合影像学检查则可以得出更加精准的评估结果。”

  对于卒中患者及卒中高危人群,专家也给出了明确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方法。

  董漪博士透露: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卒中病史,肥胖,代谢综合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都是高危因素,而针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预防也主要是针对高危因素展开。

  1、运动。对于有运动能力的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每周最好有超过5次的运动,每次应至少达到30分钟,心率以170减去年龄为宜,达到锻炼效果。

  2、健康饮食,坚持“地中海饮食”原则。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多吃水果和蔬菜,坚持对食物进行较少的精加工,少吃或者不吃主食,少吃红肉。

  3、生活方式的改变,戒烟戒酒。董漪博士透露,不少卒中患者在初次康复后往往存在抽烟喝酒行为,屡禁不止,上述行为都是诱发再次卒中的极危险因素。

  4、控制“三高”。对于已经检查出高血压的,必须要控制在140-90以下;有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必须控制在6-10左右;对于慢病较为严重,卒中发生几率较高的老年人群,体检频率可以提升到每半年一次。

  5、尽早开始康复,抓住“黄金三个月”。董漪博士强调,卒中后的前三个月为黄金康复期,必须尽早开始康复训练,避免下一次卒中。而锻炼也很有讲究,分为物理康复、职业锻炼、语言锻炼等,物理锻炼可恢复患者部分力气,培养自主行走等能力;职业锻炼如一只手折叠衣服、一只手清洗衣服等技能训练则可以极大减少看护人员工作压力,提升患者生活自主性,更能有效锻炼身体;而对于讲话已经不是很清楚的患者,从最基础的“牙牙学语”做起,对于锻炼患者脑力,延缓认知衰退大有好处。

  年轻人 从20岁开始爱惜你的血管

  尽管一再承认现代医学在面临卒中后认知障碍时的无力,但董漪博士依然认为,对于认知障碍,医学并非束手无策。

  “当前对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高危人群等均有对应研究,预防心血管危险事件,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只有尽早消灭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或者延缓发生认知障碍的年龄,” 董漪博士表示,“少得痴呆,晚得痴呆,是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危险因素的筛查,我们需要不断预防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只有从源头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才能降低认知障碍发生几率,降低认知障碍看护成本,从而避免更多家庭因认知障碍陷入家庭矛盾及经济困难。” 董漪博士建议。

  对于心血管危险事件的预防,又该从什么时间开始呢?

  是不是如同当年风一般的黑豹乐队捧起保温杯一样,从感受到时间的威胁时开始呢?

  “体检每年都需要进行!”

  “饮食与运动缺一不可!”

  “预防从40岁开始,还是50岁?”

  “不,从现在,从年轻人做起,从你的20岁做起。”董漪博士说。

喜欢我就点我吧!

作者文章推荐更多>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唐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整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