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2017年10月25日)上午,我们为一例高位大面积不对称漏斗胸患者实施了微创手术。术中采用两个微小切口,不使用胸腔镜,将两条钛合金PARK’S板置入体内,手术历时1小时完成,获得圆满成功。
今天(2017年10月25日)上午,我们成功为一例高位大面积不对称漏斗胸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患者男性,18岁,自幼发现漏斗胸,随年龄增加逐渐明显。两年前身体快速长高,凹陷明显加重,并开始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常感胸闷气短,心慌乏力。曾到多家医院就诊,均未得到治疗。患者于前天入院,准备接受手术。
入院查体:体型瘦弱,驼背明显(图1),前胸壁大面积凹陷,凹陷位置偏高,最低部位于右侧胸壁,左右不对称(图2),可见明显心脏搏动,未闻及心脏杂音。术前行X线检查,正位片提示左右胸廓不对称(图3),侧位片提示前胸壁凹陷,心脏明显受压(图4)。CT检查显示典型漏斗胸征象,左右不对称,Haller指数为5.9(图5)。三维重建提示前胸壁凹陷,胸骨接近脊柱,胸部脊柱前向弯曲(图6,7,8,9)。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心房负荷增加。术前诊断为:高位大面积不对称性漏斗胸。
图1,体型瘦弱,明显驼背。
图2,前胸壁大面积凹陷,凹陷位置偏高,最低处位于右侧胸壁。
图3,胸廓左右不对称。
图4,前胸壁凹陷,可见前胸壁三重影,提示不对称凹陷,心脏明显受压。
图5,典型漏斗胸征象,左右不对称,右侧凹陷明显。
图6,前胸壁凹陷。
图7,胸骨向脊柱方向挤压(左面观)。
图8,胸骨向脊柱方向挤压(右面观)。
图9,胸椎前弯,导致驼背。
经充分术前准备,我们于今天上午在全麻下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术中采用改良的NUSS手术。双切口,不使用胸腔镜。切口分别位于两侧胸壁第5、6肋间水平,长3CM(图10)。术中将两条弧形钛合金PARK’S板放入体内(图11),翻转后将前胸壁凹陷撑起。充分牢固固定钢板,缝合切口各层,手术结束。手术历时1小时,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胸壁恢复正常形状(图12,13)。
图10,切口的位置。切口长3CM,左右对称,仅两个切口。
图11,术中使用的钛合金PARK’S板,由于凹陷不对称,因此需要不对称的设计。
图12,术后胸壁恢复正常形状。
图13,胸廓畸形完全得到纠正。
多数漏斗胸凹陷最深的部位位于胸骨的下段,以剑突附近最为多见,高位漏斗胸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类型。由于凹陷平面恰好位于心脏底部,很容易影响进出心脏的大血管,因此往往更容易出现症状。这也意味着高位凹陷畸形相对更为严重。而当面积较大且不对称时,则严重程度会进一步加深。本例患者18岁便出现症状,恰好反映出其病变的严重程度。
由于凹陷部位较高,因此对钢板放置的位置也要求较高。而由于此处有大血管(尤其是上腔静脉)存在,手术风险明显增加,这对外科医生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术中并未使用胸腔镜,为了保证手术安全,我们采用了特殊的技术。这种技术使手术风险明显降低,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文林医生广东 广州 广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心胸外科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