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公办还是民营,也不论是国家举办还是社会举办,医院都需要有良性的运营与管理。因而,未来的医院管理,一定是职业化的管理,而管理的职业化是成就医院职业化管理的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途径。
40年的医院改革,铺垫了医院职业化管理的健康发展之路。过去,公立医疗机构的院长大都是选拔出来的,而不是冲着职业化来的。而在民营医院的发展中,职业化管理一开始就形成了。民营医院真正的院长很多不称为院长,而称为总经理,或者干脆叫一个“医院CEO”的洋名字。非公医疗机构的职业化管理团队,从管理目标上看,是双线操作,一条线是经营,由总经理负责,即负责医院的营销、成本与利润,做的主要是医院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条线是管理,由院长负责,即负责医院的业务、质量与安全,做的是传统的医院管理的继承。
医院职业化管理也不可能只依靠院长或者总经理,而是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团队才能完成其使命。而从管理方向上看,医院职业化的基础也有二条线,一条是临床科室管理,一条是职能管理管理,这二条管理线也得是职业化。临床科室管理者是医务人员职业出身,他们得成为“双师”型人才,即医师(护师)和医院管理师。职能科室职业化管理者许多也属于“双师”型,譬如:财务部门的会计师和医院(财务)管理师、护理部门的护师和医院(护理)管理师、医务部门的医师和医院(医务)管理师。职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从职业群体中找个领头的,而是要从所属的专业人才中,选择一个具有职业化管理潜质的人,通过系统的职业化管理培训认证,来实现基层管理的职业化。
由上可见,医院的职业化管理是从基层的职业化管理入手,而不是到了院长这个层级才搞所谓的职业化管理培训。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当下的医院职业化管理培训,都属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或者说是一种急功近利、缺乏远见的职业化管理培训。只做院长的职业化管理培训,而不做基层管理者的职业化管理培训,犹如空中楼阁,不打地基的房屋,一遇洪水或地震,楼房必然崩塌。从一个又一个公立医院院长的倒下、从大量的公立医院改制被社会资本收购托管就可见一斑。
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者的角色有分工,应该从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职业化培训抓起,同时要从基层抓起,因而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符号,这个符号不应该是院长(总经理)、科主任或什么部长,这些都是岗位;而职业化的本色则应该如同医生和护士群体一样,有自己医师或护师的独到标签,医院职业化管理对应的当然是医院管理师。
职业化管理者可以来源于医生、护士等专业群体,但在转身从事医院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医院职业化管理的认证培训,譬如目前社会上开办的医院管理师认证。尽管目前社会上的医院管理培训很多,也有专门的管理职业化培训班,甚至颁发管理学院的所谓培训证书,但这都不能视为规范的医院职业化管理认证。一个是来自于高等医药院校的卫生管理(医院管理)学历或学位培训(譬如管理学士、硕士学位),一个是来自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医院管理职业化岗位能力认证(譬如医院管理师岗位能力评论)。医院职业化管理师认证也曾由国家劳动人社部举办,只是后来从国家职业认证名单中退出了。
形成了全社会有共识的医院职业化管理的培训与认证的机制,未来的院长一定是职业化的,而且也是具备了医院职业化管理的角色基础的。特别是一大批职业化管理者的形成,医院高中层管理的人才资源将变得十分的丰富,必然形成医院职业化管理的人才市场竞争格局,从而让现代医院形成规范的任期目标制与周期轮换机制的,通过医院职业化管理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医院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就会有一个更高的水平,创新驱动将成为所有医院、医院所有中层部门新上岗职业管理者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而不像现在把医院或科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做为目标。
培养医院职业化管理者是中国医院职业化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将推动医院职业化管理者社会化,因而培养医院职业化管理者也是个社会性工程。作为公立医院与非公医院,只需要从社会中去做职业化管理者的选择,而不需要自己去做培养。而且随着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化的医院职业管理者,也将具有良好的人格与信誉,管理的诚信与廉洁是他们的职业生存之本,管理的技能与智慧是他们的职业发展源泉。到了这样的时刻,公立医院与非公医院的管理还会有体制性的差异吗?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公立医院的院长进入非公成为常态;而在医院职业化管理社会共识建立起来的时候,非公医院的院长进入公立是不是也会成为常态了呢?从公立医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恐怕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设计。公立医院的过去是院长负责制,非公医院的院长是没法成为公立医院的院长的,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委的手中,院长就一定是个职业化运营,从社会上选拔优秀的院长就将成为必然。
总之,现代医院制度建设中虽然有体制的不同,但现代医院的职业化管理却消融了体制性的障碍,这也许是笔者的乐观看法,但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职业化管理愿景,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卓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