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各类猝死事件频频上演,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猝死最可怕之处在于无法预测、出乎意料...
猝死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WHO定义猝死:平素身体健康或看似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6小时之内)。从临床上,我们可以把猝死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其实猝死并不少见,我国资料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来自Uptodata死亡证明数据提示SCD在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约占总死亡数的15%。可见猝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心源性猝死罪魁祸首
大部分猝死都跟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其中以心源性居多。美国统计数据表明,心脏停搏导致的死亡超过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如此等等致死人数的总和。
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原因。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顾名思义,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的猝死,占全部心源性猝死的 90% 以上。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相当数量的人之前可能没有心脏病病史,即猝死作为首发表现,与猝死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一致。
猝死有哪些先兆?
很遗憾心源性猝死难以早期发现,更难预测。
有关猝死的先兆有些人太轻微了,很多人不当一回事,觉得一会儿就好,很难引起重视。例如:以前身体“非常好”,早上起来觉得胸口不舒服,一两分钟就好了,在上班途中又难受一阵又好了。实际这可能就是心梗的征兆,如果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更要注意了;还有一些人发生心梗,临床表现为腹痛,牙痛等等,胸痛的症状反而不明显,这个时候需要更加当心。此外,平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运动少,血透患者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更要注意心脑血管并发症预防、治疗。
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些猝死有一定的疾病基础,有些猝死发生时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因。我们可以从避免常见诱因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两方面入手,尽可能降低猝死发生的概率。
避免以下常见诱因:
1.情绪激动、如狂喜、惊惧、忿怒、过度兴奋、紧张等。
2.过度疲劳、连续熬夜、长途奔波。
3.超负荷的工作或剧烈运动。(比如连续值班的医生,跑马拉松的爱好者等等)
4.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戒烟、限酒、适当运动,规律作息,少加班避免过劳,避免情绪激动,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的改变。
免责声明:本栏目文章由爱问医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授权发布,本网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存在侵权问题,可发邮件至tousu@mail.39.net联系本网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