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

霍清萍

文章3 阅读量58491

介绍:主任医师

小血管,大问题

25 19442 1年前

  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 霍清萍 汪天湛

  脑小血管病是种什么病?它有哪些临床表现,又有哪些治疗方法呢?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小血管病有何特色和优势呢?

  生活实例:

  潘老伯今年67岁,退休前是中学数学老师,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思维清晰,可最近1年来家人发现其走起路来小碎步,行走不稳,经常小便尿在裤子上,原先家里开支记账他都驾轻就熟,可现在记账计算频频出错,记忆能力也大不如前。家人赶紧带他到医院就诊,头颅磁共振显示“额顶叶、基底节多发腔隙灶,脑白质病变”。医生结合其病史体征、影像学表现、神经精神量表评分等诊断为“脑小血管病”,并给予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经过半年多的治疗,潘老伯行走不稳、尿失禁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神经精神量表评分有了明显提高,头颅磁共振影像学积分也比治疗前有进步。

  一、起病隐匿,危害严重

  脑小血管病是一组累及小动脉、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等脑小血管异常导致的脑组织局部病变。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腔隙、脑白质病变、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异常扩张。脑小血管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好比一颗大树上的小树叶、小枝杈不引人注目,在慢慢枯萎凋零中最终引起整棵参天大树主干的坏死倒下,其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与脑中风的发生、认知功能及情感障碍等密切相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二、症状不典型,关注度不够

  脑小血管病患者不仅有记忆功能减退,更有注意和执行功能障碍,不少患者还有动作缓慢、小碎步、步基增宽、易跌倒、尿失禁等表现,甚至出现淡漠、抑郁、痴呆等认知情感和人格障碍,由于早期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容易和帕金森、泌尿系统疾病、抑郁症等混淆。其次,哪怕头颅磁共振显示腔隙灶、脑白质病变等影像学表现,患者往往也不当一回事,不了了之。等到了发生中风、痴呆、抑郁等,已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三、重视早期防治,控制危险因素

  脑小血管病致病危险因素众多,基本与动脉硬化共享。可控致病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肥胖、酗酒、抽烟等。不可控致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遗传等。就脑小血管病而言,最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是高血压,所以有效控制血压并使之控制达标是每位高血压患者防治本病的最切实有效的措施之一。另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调脂稳定斑块治疗也是控制脑小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的有效措施。而年龄增长是本病不可控危险因素中相对最为重要的。可见,在一定程度内设法延缓衰老也是防治本病亟待努力解决的又一个目标。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彰显优势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延缓衰老及脑小血管病进展的循证医学证据还很少,而中医中药具有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前景广阔。中医学认为肾藏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生殖,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的作用,其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根本,衰老的本质即肾精亏虚,补肾可以有效延缓衰老。脑小血管病患者多系中年之后元气渐衰,五脏不和,肾精气亏损,髓海空虚,脑络失养,脑脉瘀滞,日久脏腑功能衰退,气血失和,痰浊内生,痰瘀互结,基于此我科在科主任霍清萍教授的带领下,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脑小血管病的中医诊治策略,提出脑小血管病患者“肾虚血瘀”的病证特点,采取以“补肾化瘀,活血通络”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因人而异,辨证施治,显著改善了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精神量表评分及头颅磁共振影像学积分,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为脑小血管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Tips:下列人群需高度警惕脑小血管病

  1. 注意和执行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

  2. 动作缓慢、易跌倒、碎步、步基增宽;

  3. 尿失禁、排尿障碍不能用泌尿系统疾病解释的;

  4. 不明原因的淡漠、抑郁、痴呆等认知情感障碍;

  5. 头颅MRI显示多发腔隙灶、皮层下缺血灶、脑白质病变等。

喜欢我就点我吧!

作者文章推荐更多>
频道文章推荐更多>

李公信

珠江医院 心血管内科